公子说翡翠,天公子翡翠知识

翡翠 淘翡翠 320 3

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天公子翡翠知识的筒形玉器,为天公子翡翠知识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玉琮

地位

古代重要礼器

出现地点

青浦区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65号墓

形状

内圆外方

用途

祭祀神祗

特点

神**面纹

时代

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400年-4300年)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天公子翡翠知识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简介

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

古代礼制

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石器时代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 。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上下对穿一直径仅4.9厘米的圆孔。器表每面以4.2厘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又以仅0.1厘米宽的三条横槽分为四节。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齐家文化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距今4000多年

【文物原属】: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静宁县博物馆

【简介】: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

虢国玉琮

基本概况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陪葬品

【收藏地点】:20世纪后半叶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现藏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尺寸】:通高2.6厘米,射径3厘米。

【简介】:白玉,玉质温润,部分受沁呈红色。体矮小,内圆外方,上下两端有短射,通体素面。

延伸内容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组合纹是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各时玉琮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

的,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美女 ,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 真。

玉琮考证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

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璋、、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二、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苏州石器

此琮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作品,高31.6厘米, 上宽7.8×7.8厘米,内径5.6厘米,下宽6.8×6.8厘米, 内径5.1厘米。 藏于。

此琮呈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呈大气之态。

琮与、、、、被称为六种礼器,古人谓之""。

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典型的器物。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南通石器

基本信息

【名称】:玉琮

【材质】: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尺寸】:高5、宽8、孔径6.1厘米。

【文物出土】:1976年南通市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

【文物现状】:南通博物苑收藏

藏品鉴赏

该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黄,灰白色斑纹。呈内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简化的**面纹。青墩遗址发现,将南通的历史向上推到4000-5300年。

阜宁石器

陆庄遗址

陆庄遗址位于板湖陆庄村境内,北距古淮河四公里。出土的玉琮、陶等具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特征。其中玉琮的出土,显示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今陆庄境内,活动着一支原始部落。

东园遗址

东园遗址位于施庄镇双园村沙冈之上。出土的陶盆、贯耳黑陶壶等,具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特征。出土的陶鼎、陶罐等蕴含北方大汶口文化因素。特别是为权力象征玉铖和两面刻有"日出东海"族微的灰陶壶等文物的出土,印证距今五千多年之前,有一支原始部落集团生活在双园村的土地上。

陆庄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首领"通天","与天对话"和"祭天"的神器,是墓葬中部落酋长身份的证据,该玉琮于一九七三年板湖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

现藏上海博物馆,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

玉琮之王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高49.7厘米 上宽6.4厘米 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

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凌阳河陶文相似,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琮

良渚文化高5.4厘米 射径上端6.5厘米 射径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1出土透闪石软玉,呈碧绿色。器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共八组。用两道凸横棱,两个圆圈,一短凸档组成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组成的图案。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历代特色

公子说翡翠,天公子翡翠知识-第1张图片-翡翠网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 真。

鉴定方法

《东洋见闻录》记载"八察"

1、察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 、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8、察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养护:长期表面会附着死皮组织造成真菌生长,酸化造成玉石本身碎裂,所以每3个月养护一次,用滤勺过滤融化后的御守盐浸泡1天。收藏者养护时多用俱攞钵盛放为了看到钵上生长出树根桩物质。

品相分类

《东洋见闻录》

鉴定玉的真假有四法:

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色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美女 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透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匀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形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敲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照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塩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玉器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盘玉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需要养玉。如果得到一块古玉,1)用干净毛巾搓古玉表面作用其实是去掉表面脏色以及进行再抛光.每天2-3小时。不要直接用手搓这样汗油浸入会出现破相,价值自然就低了。2)一星期后表面会有浅亮痕迹这都是渐渐形成包浆底层,随时间古玉会整体变的晶亮。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让古玉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古玉有粘阻感,其实这是的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5)每周用御守塩浸泡,按照御守塩15克、清水500克。因为人的死皮组织容易附着在古玉表面会滋生真菌,最后酸化使得古玉最后酥脆自裂。御守塩在融化时可以消除真菌。又不会像海塩那样腐蚀6)重复4和5 的过程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会看到古玉很有灵气的光泽.包浆好的古玉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古玉脏了可以用微微湿润的棉布擦拭几遍就好了.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盘玩.盘的时候古玉所有区域都尽量盘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来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来,随着古玉的变化也可以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相关术语

《竹间十日谈》记载开门: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

洋油和鸡油:和田玉的白玉和黄玉自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

粗大明: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

鸡骨白: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沪,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暴利。

老玉挂红,价值连城: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 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会浸入玉 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鱼目混珠

传世玉:一般来讲,经过三代 以上遗传的玉器,既可称为传世玉。

出土玉: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遗址、领海内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称为出土玉。 做旧: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现旧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个时代。作旧手法有多种多样,大致有化学药剂浸蚀法、火烧、水煮加热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黄土:用猪血和黄土成泥盛于大缸中,然后将玉器埋于其内,日久则玉上既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造黄土锈:将玉器满涂以胶水,然后埋入黄土泥中,其埋藏的时间越久则所生的黄土锈也越相似。

造血沁:玉器表面红色斑痕,术语称 斑,俗语称血沁或尸沁,造血沁是伪造旧玉的常用办法,手法多样。主要有:第一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上烧成赤色,趁热放入活猫犬腹中,埋于地下,一年后掘出。第二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中烧热,趁热涂抹血竭,多次反复直至血沁入为止。第三种,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与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连续数日,颜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错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后上川白蜡,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与旧玉仿佛。第四种,备血竭,密陀僧各一两,加齿砂数分研为细末,同置于罐内,注满脂油;另将玉器放在杏干水内煮沸数小时,趁热放入油罐,微火煮数十日,待颜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错草,川白蜡。

羊玉:指利用动物活体制造血沁的玉器。将仿旧式形制的新玉缝入健硕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后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称。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缝合,埋到大道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班。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陆子刚:太仓州人(今江苏太仓县),是明代最负盛名的苏州琢玉名手。陆子刚制玉技艺之绝,据文献《太仓州志》有如下记载:"凡玉器类、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 簪,价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刚死,技亦不传"。它所制作的玉器质量精,价值高,所以当时和后代仿制很多,流传下来也极为多见,仅题款就有:"子刚"、"子岗"、"子网"真假混杂,谁真谁假极难鉴别。陆子刚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卺杯等。

锈斑沁(叩锈):将玉器用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腊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的表面会被铁屑锈所蚀,出现了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锈"。

玉琮禁忌

一 怕油: 出土古玉如果没有盘出包浆最怕有异味之油如机油,柴油,核桃油。生坑之玉最怕身上的汗油,因为汗油会堵塞玉肌,不利于吐灰。二 怕腥: 出土古玉如果没有盘出包浆,怕有腥味之物,玉遇到会吸收,这样会影响玉的气味价格大跌。 三 怕冷热变化: 睡觉洗澡一定要取下要不会因为冷热差异随后断裂

材质分类

上古时代,人们广泛使用各类不尽相同的玉石材料,这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各地区的人群缺乏交流,同时不同地区的原始文化背景对玉材的选择也不同。如同东北的红山文化以岫岩石为主要原料,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通常使用浅绿色带云母状斑点的透闪石为原料,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发展而来的龙山文化使用不透明但细腻的长石为原料。各地区材料各异,但对玉材的质地,纹理,色泽等特征都相当重视。

在这里上古各地区文化的玉材中,红山文化所使用的岫岩石材质最优,至今岫岩石在玉雕工艺品中仍得到广泛的使用。岫岩石又称岫岩玉,因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在矿物学上,岫岩玉中含有蛇纹石成份达85%以上,所以又称蛇纹石。岫岩玉的颜色有白,黄,浅黄,粉红,绿,暗绿,杂色等,通常以青绿色调为主,其颜色在青玉和碧玉之间。岫岩玉的玉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状光泽,硬度变化较大,常在摩氏硬度2。5--5。5之间,因此,在古玩行中常常使用较硬的小刀不试验,如果是"吃刀"的大多是岫岩玉。岫岩玉的比重为2。5-2。8,所以制成的玉件通常手感较轻不够份量,有一种轻浮感。

殷商时期使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岩玉,南阳玉和新疆和阗玉。南阳玉因其产地在河南南阳地区而得名,又因其真正的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为"独山玉"。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好,半透明至不透明,上好的绿色南阳玉可同翡翠媲美,因此,德国地质学家曾称南阳玉为"南阳翡翠"。

从考古资料上得知,南阳玉的开采大多在殷商中晚期,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南阳玉。南阳玉在汉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采。据《汉书》记载,南阳独山又称为"玉山",现今在独山脚下仍有相传为汉代制玉和售玉的地方"玉街寺"的旧址。

公子说翡翠,天公子翡翠知识-第2张图片-翡翠网

南阳玉因其悠久的历史地位,受到许多古玉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重视。在古代交通不畅,新疆和阗玉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南阳玉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新疆和阗玉又称"软玉",俗称"真玉",狭义上讲"玉"仅指新疆和阗玉。和阗玉较其它地区的玉质更细密,硬度更高,色泽更温润,尤其是和阗玉琢制的玉件,经盘玩后所产生的包浆和宝光是其它地区的玉质所不能媲美的。

新疆和阗玉的学名是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硬度为6-6。5,因此和阗玉非常的硬,通常不吃刀,可以用它割划玻璃,比重2。96-3。17,所以和阗玉拿在手中有份量,行家称为"够手头"。给人的感受是往下沉,密实有力,在显微镜下看和阗玉为云母状丝样纤维结构,因此和阗玉有一定的韧性,并且会发出柔和的宝光。

和阗玉按色泽差别可分为以下几种:

白玉:质地较纯,色白,,特级白玉色泽光彩如同凝脂,在新疆地区因特级白玉色泽如同绵羊肥尾上的油脂凝结物而称之为"羊脂白玉"羊脂白玉为和阗玉中的极品,一般白玉稍微带点青色,亦是相当宝贵的。

黄玉:颜色由浅黄至深黄不尽相同,在古玉玩家中有鸡油黄,栗子黄,鸡蛋黄,秋葵黄,香黄等数种不同的美女 名称。色泽纯正的黄玉是玉材中最名贵的一种,材料极其难得,宋代到清代之间,通常被皇家所垄断。

青玉:由白玉中带有青灰色至深青灰色略带洒黑斑点的都是青玉,青玉包涵的色彩层次极为丰富,因此在玉材中数量最大,从西周到清代有七成左右的古玉器为青玉所制。

糖玉:色泽如糖梨之皮,通常为中等咖啡色略带红美女 ,大多是白玉或青玉相连的玉外层厚皮,因块都较小,很少见到大件作品,糖玉在清代使用较多。

墨玉:通常为黑灰色,真正纯黑如漆的极为罕见,多数墨玉同青玉相近。

碧玉:颜色由浅绿色至深绿色,常见色如菠菜,略带透明感,一般碧玉中都带有黑色斑点,色泽浅淡,不正的称之为"菜玉",为和阗玉中的差者。碧玉色泽鲜绿,均匀,油性大者价亦高,明清时期使用较多。

红玉:色泽由浅红至深红色,通常为较厚的白玉玉皮子,因此料极小,只见过片状件品。红玉中鲜红如血且温润者,极为难得。

另,红色的除玉外,还有红玛瑙等。

我是澳门东方典藏黄经理,有藏品需要交易或拍卖请联系我。

我的电话是:15521001961

微信号:646144988

我的QQ号:646144988

珠海公司地址:珠海市拱北水湾路121号竹林酒店3楼

标签: 玉琮 玉器 :

发布评论 3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1-18 19:06:31

帝王绿的尊贵,红翡的妖艳如火紫罗兰的神秘等,都让人赞叹不绝。

2025-01-18 19:06:31

一颗翡翠的精彩绽放,是在地下经历亿万年不断锤炼的结果

2025-01-18 19:06:31

国人以佩戴翡翠玉石来增加自己的品格修养